音樂教育vs. 音樂演奏

早年我畢業於USC音樂教育系。此系當時在美國就是一個新興的科系,我算是前幾屆的學生吧?當時很多朋友皆報考演奏系或是伴奏系。對於一腳投入音樂教育系的我,連自己都覺得風險蠻高的。只是系主任遊說我們,說明一畢業就會有工作的誘因; 相較於演奏系教授對我們未來工作前景持保留的態度,本人便義無反顧地投身音樂教育系了。

學習的過程接觸到不同於演奏系的訓練。演奏系需要大量的琴技練習,我們則要閱讀大量的書籍,包括心理學,行為學,教案製作,班級管理。。。等等。要寫大量的分析報告,做大量的試教。這些轉變,都嚇壞了長期習慣於關起門來個別練琴的我。但卻奠定了我日後習慣於使用英語教學,能了解不同孩子的個性,並有效管理班級。當時在分組的時候,我非常喜歡一位博士班的助教,她專精於幼兒發展的研究。因此我便跟著他學習幼兒音樂教育。他用細心與耐心對待幼兒音樂教學的方式,深深打動我的內心,最後我以幼兒音樂教育為碩士專攻。同時,活潑化的教學設計,在當時是很前衛的,更是當時學習的主軸。

婚後與先生回台,音樂教育對一般人仍是個陌生的名詞。大家對音樂老師仍以演奏能力,公開表演為詢問標準。我很幸運地先後進入創意小奇兵與沛思基金會將所學發揮。把幼兒音樂團體課程帶出經驗來。爾後,更用於自己的鋼琴學生,使學生對習琴不再是機械式練習,枯燥的苦差事,而是各種活動的組合。對於小小幼兒,更是需要大量的活動組合與對學生當下的學習狀況有所掌握。這些能力,需要老師對幼兒身心發展有一定的瞭解與經驗,才能將60分鐘的課程控制得恰到好處。

音樂教育本意就不是在訓練出有精湛琴藝的演奏家,而是教育人們將音樂的美好,運用於生活。是讓人們,打開耳朵,接收多采多姿的聲音世界。經由聲音,活化不同區塊的腦波,使人沈澱並放鬆心情; 或激發熱情使情緒高昂起來。在生活中,更可藉由隨手可得的物品,邀集朋友一起創造聲音,達到自娛娛人,人際交流的樂趣。音樂教育,是讓音樂流動於每個人的內心,提升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這就是當初學習音樂教育的初衷與目的。

至今,許多家長仍用演奏模式的學習方法和我討論孩子的音樂教育。當我反問他們:「您是要培養演奏家還是要孩子將音樂生活化?」或「您是要孩子站在台上發光發亮還是喜歡看到孩子隨時隨地流露出被音樂薰陶過的素養?」如果您希望孩子是前者,或許演奏系的師資會是您的選項。如果您希望孩子享受音樂並將其內化為生命,我將會是您孩子最好的引導者。

小指尖的音樂活動天地 粉絲團

回首頁

Google Ma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